跳出经济看房价
房价的高低绝不只是经济领域的事,而是一个关系到社会资源如何分配,社会公平如何建立的大问题,也折射出社会文明所达到的水平。文/祁嘉华近些年,中国的房产业一直与经济紧密联系。不少地区从“土地财*”和“地产经济”尝到了甜头,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大发展;不少百姓从“住房贷款”和“经济适用房”得到了实惠,解决了住房问题;“限购”*策的出台与“修正”,更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房产业的兴衰对国民经济影响之巨大。百姓对房产的敏感度主要集中在价格方面―而且往往是城市越大,房价越高,尤其是面对“北上广”的房价,人们在咋舌的同时,也发出“是否真值这么多钱”的质疑。价格取决于价值,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价值又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同样一种商品,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代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定出不同的价格,这在房产上表现得最为典型。在计划经济时期,住房由国家所有,以福利的形式分配给职工使用,不允许买卖,因而也就不存在价格问题。伴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改革,住房成了商品,但是价格主要依照建筑的成本而定,同等规格的建筑,大小城市之间的价格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跨世纪前后,地产成了地方*府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影响房价的因素越来越多,房价也越来越高。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人们在抱怨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并得出了“地价、材料、工费的上涨,房价必然上涨”的结论。这种结论未必准确,但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跳出经济看房价,可能会发现高房价背后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北京(楼盘)是全国高房价的城市之一,也是目前少数没有解除“限购”的城市。以北京为例,分析造成高房价的原因,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中国建设报》消息,全国的211工程大学,北京占了24所;国内前100强的中学,北京占了35所;卫生计生委公布的顶级医疗机构,北京占了227个;两院院士北京占了49.5%;所有门户站基本都设在北京;全国最好的导演、编剧以及演职人员都会来北京寻求发展。这说明: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科技、教育、医疗和文艺资源,也意味着,凡是想在科技、教育、医疗、文艺方面得到最好资源的人,也必然会向北京集中。恰恰是这些隐形的资源,构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带动着北京的人口从2001年的1100多万,激增到2013年的2000多万。其实,这种情况绝不是北京仅有,而是全国各地都存在。本文来源:?望观察房价的高低不只取决于建筑本身,也与建筑所处的地区,所在城市占有的社会资源有关。从经济的角度看,这种情况完全符合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但是,如果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又会看到高房价催生了另一些问题―首先,拉大了城乡差距。以社会资源占有情况来建设城市,是中外城市建设过程中都走过的路,中国历史上君臣等级的建设思路,依据的是权位高低来决定城市的大小;西方工业文明以后的城市兴衰,主要依据的是经济实力。前者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瓦解,后者最终也被合理化的经济布局所取代。可以说,建立在两极分化基础上的城市建设是不可持续的,均衡化发展才是城市建设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次,危险的攀比心理。科技、教育、医疗是现代社会的公有资源,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每个人都有权享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比较出自己在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拥有的资源情况,辨别高低,区分优劣,形成攀比。这种情况可以激发人们斗志,去实现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是,如果只有成为优质资源城市的一员后,才可能享受到这些待遇,而过高的房价又使多数人无法通过普通劳动进入这些城市,攀比心理也会转变成负面,成为拥有良好社会资源城市的不安定因素。再次,滋生浮夸之风。与自然资源比较,社会资源带有明显的人为成分,可以通过包括行*手段在内的各种手段来完成。悬殊的资源配置造成的攀比之心也会在城与城之间出现。在缺乏优质资源而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地为城市发展造势,吸引世人关注便成为不少城市的做法。比如,在城市建设目标设定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1998年,我国有78个城市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2003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82个。截至目前,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已经超过200个。这种明显带有“大跃进”味道的建设热情,既与常识相悖,也不符合国情。可见,房价的高低绝不只是经济领域的事,而是一个关系到社会资源如何分配,社会公平如何建立的大问题,也折射出社会文明所达到的水平。祁嘉华:西安(楼盘)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