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肠胃高敏感,记得看中医 [复制链接]

1#
傅志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杭州市名中医

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擅长于内科各种急、慢性病及肿瘤的中医诊治,如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返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炎、肠功能紊乱、慢性便秘、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肾病、前列腺癌、膀胱癌、脑中风后遗症、白细胞减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慢性、疑难疾病。

尤其对胃肠道疾病及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胆囊癌等各种消化道肿瘤的中医诊治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具有独到的专长。现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学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及脾胃病分会委员、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杭州市中医药协会理事及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门诊时间:武林馆:周六下午城站馆:周日下午

我是杭州人,杭州的中医氛围历来浓厚。父亲虽没学过中医,但是最相信膏滋药,我小时候,每到冬令进补时节,全家就开始忙碌起来。父亲提早几天将配好的二三十剂中药拎回家,并从亲友那里借来大铜锅及铜铲;母亲则早早地买好阿胶、冰糖、核桃、芝麻、桂圆等南货类辅药。

全家从煎膏滋药的前一晚就忙开了。最忙的要数母亲,她先用*酒浸泡阿胶;把核桃去衣、炒熟、打碎;莲子煮熟后去皮去芯,对爿掰开;黑芝麻淘洗干净,沥干水分,炒香碾碎;桂圆取肉洗净,沥干待用……父亲则在临睡前将中药用清水浸渍。第二天,全家人早早起床,生好大炉子。经过煎煮、静置,过滤后收膏,就制成了膏滋药。

少时煎膏滋药的经历给我带来的是一份热闹和欢乐,长大后我才逐渐了解到,膏滋药作为一种传统高级滋补剂,其中还有许多学问。

以前我家住在竹竿巷,因父亲的缘故,我常去附近的一家中药老字号玩耍,只记得那里房屋高大敞亮,装潢古色古香,一排排的木制小抽屉或锡罐里装着各类中药,抓药师傅把药抓到小秤上称量,再分成若干等份。须发花白的老中医每日坐堂行医,方子都用夹子夹好顺着铁丝倏地一声滑到收费处或煎药窗口。这一切在一个5、6岁的孩子眼里显得异常有趣。

闲来无事,母亲还会带我去众安桥附近的菜场。菜场对面有家医馆叫做广兴堂,医院的前身,里面坐诊的都是些名中医,像何子淮、何少山、唐福安等等。少时的我对他们很是崇拜,常在一旁看他们给人诊病,看得多了,脑子里偶尔会闪过这样的念头,以后也要做个像他们那样的中医。

未曾想到的是,长大后我竟得偿所愿,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中医学院,真的走上了中医这条路。

中医治病,思路独到

大学毕业后,我长期医院工作,历任中医科、急诊科、感染科和消化内科主任,后又到医院消化内科工作。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病风格。

我的处方风格介于经方与时方之间,将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结合起来。在我看来,中医是宏观论,是望闻问切、辨证论治;西医是微观论,要做各种检查化验,以确定身体哪个部位出了问题。

以萎缩性胃炎为例,这种病按西医说法,主要是胃动力不好,有排空障碍;按照中医的说法,则是脾虚引起的肝胃不和。那么肝胃不和与胃动力不足能不能划等号,疏肝理气和胃的中药能否促进胃动力的恢复?结果我把中药用上去后效果非常好。

所以对于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如果辨证属于肝郁脾虚,完全可以用疏肝理气和胃的方法治疗。这样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从西医的角度又能说得通,疗效肯定要比单一的中医或西医疗法好得多。这也是我多年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和胃口服液”就是在这个主导思想下研制出来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特效药。

在我看来,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给病人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医生。我的老师、国家级名中医金亚城先生也持同样观点。金老研制的“虎杖口服液”是治消化道出血的,但是虎杖按照寒凉药的特点来说,对出血并没有好处,类似的还有大*、番泻叶等,那么为什么效果那么好?

后来我研究发现,虎杖还有化瘀作用。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也就是说血只要离开血管就是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出血就始终止不牢。消化道出血(如呕血和黑粪)的病理实质是瘀血留滞为患,治疗首先要祛瘀止血,这样就把虎杖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机理给发掘出来了。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发展中医理论,疗效就能大大提高。

但是对于消化道出血病人来说,有的人瘀血偏寒性,有的人瘀血偏热性,所以在用“虎杖口服液”进行治疗的时候,就要辨证论治,在成药基础上随证加减。

急性病,中医能起死回生

中医要现代化,如何才能在不违背中医理论的前提下,用现代医学的知识来发展自己?我的回答是,既要继承前辈经验,又不能停滞不前,要与时俱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如今,我在上海做的很多研究也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我目前在做胃肠功能衰竭的研究,危重病人到最后都会出现心脏、肾、呼吸等各脏器的衰竭。呼吸衰竭可以上呼吸机,肾衰竭可以用持续的血透来替代……,但是对胃肠功能衰竭,西医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常有重症医学科的专家请我去会诊。我就告诉他们,危重病人只要胃肠功能没有衰竭,就还有希望;一旦衰竭了,就肯定没救了。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来的,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提出来了。

中医有句话叫做“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很多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或脑溢血深度昏迷的病人,中医用大承气汤灌肠,大便一通,原来醒不过来的就能醒过来了。大承气汤理气通腑,六腑以通为用,只要通了问题就能解决。一些心肌梗塞的病人,用上一点通腑的药,病情就能明显缓解。这就打破了一些人的偏见,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实际上中医也能治急性病,像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肠梗阻等病,中药的治疗效果都很不错。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科普文章《慢郎中也可以治疗急性病》,登在《杭州日报》二版的头条。

医院的时候,我就认为中医和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也是后来我选择去消化内科的主要原因。医院消化内科是由我一手创办起来的,从最初只有8个病床,5个医生,到我离开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病区单元:整整一个楼层,34个病床,12个医生,有门诊、病房,还有1个内镜中心。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脏腑中工作量最大的也是脾胃,相关疾病也很多。前人对脾胃病做过很多研究,我比较推崇的是《脾胃论》的作者——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他认为很多毛病都可以从脾胃入手治疗,比如脑血管病、心梗等等;“肺与大肠相表里”,哮喘很多时候也与消化系统有很大关系。

尿*症也可以从消化系统入手治疗。尿*症病人需要用透析维持生命,而中药灌肠就相当于做腹部透析,将中药汤剂灌注到结肠腔内,利用结肠自身潜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清除结肠内和肠粘膜上的有害代谢产物和*素,也能收到很好的排*效果,对尿*症早期效果比较好,晚期也可以作为辅助疗法,在透析的同时使用,能有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肠胃高敏感,记得看中医

现在很多人肠胃不舒服,便秘、肚子胀、大便拉不出,但做做胃镜肠镜都是好的,有些人平时好好的,吃点冷的辣的东西马上就会拉肚子,这种情况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胃肠神经的高敏感。

患这种病的人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本来胃肠功能就走下坡路,如果再掺杂以上因素,症状就会更加明显。我医院时碰到过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就是这种情况,肚子胀到连喝一口水、吃一只虾都受不了。我问他是不是活动太少,他说他喜欢跳舞,有空还教别人跳,每天活动量都很大。我考虑他是胃肠神经的高敏感。这种病西医是没有办法的,中医认为是肝郁脾虚,要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后来他吃了中药就逐渐好转了。

还有人动辄拉肚子,西医讲是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认为也是肝郁脾虚。有学生参加考试,铃一响就往厕所里跑,平时却一点事儿也没有,中医认为这是紧张造成的肝郁,脾虚的症状就表现出来了。人体脏器中胃肠道是情绪器官,心情好时胃口大开,伤心时就不想吃饭,吵架后更是一点儿食欲也没有,治疗这类病正是中医中药的强项。

我在上海时,医院附近文印店的老板带着母亲来找我,原来他母亲从安徽老家回来后就每天肚子痛,一直查不出来原因,厉害时都要在地上打滚,只有打杜冷丁才能止痛。我考虑她是肠道神经的高敏感,就给她用了西医的抗焦虑药,再结合疏肝理气的中药调理,三天后她肚子就不痛了,一个星期后我就让她把西药停了,中药继续吃,到现在都没有发作过。

现在年轻人便秘肚胀的很多,主要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多或少都伴有焦虑倾向。前不久有个便秘病人来找我,他吃不下去饭,一吃就肚胀,焦虑得一塌糊涂。这种病人用抗焦虑的药要非常小心,长期服用反而会加重便秘,但是又不能停药,否则焦虑会卷土重来。这时就要靠中药来平衡。

中医治这种类型的便秘,既能疏肝理气,又能使大便通畅,通泻的药要吃,但又不能吃太多。早几年排*养颜胶囊流行的时候,很多小姑娘吃泻药吃到肠子发黑坏死,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排*养颜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番泻叶,病人吃后开始觉得蛮好的,大便通畅了,皮肤也光洁起来,但久了肠子会发黑,蠕动不了,原来是患上了大肠黑病变。

那个时候做肠镜查出来有这种病的,10个里面有9个半是吃过泻药的。番泻叶属于刺激性泻药,原理是通过刺激肠管蠕动,阻止肠液吸收,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达到润滑肠壁、软化大便的效果,偶尔吃吃关系并不大,如果经常服用,肠子是要缺血坏死的啊!

长按图片,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