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 http://www.znlvye.com/邢慧娜(栾海军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p>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和解读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白皮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介绍中国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理念,全面阐述中国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展示中国广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和世界贡献,呼吁各国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共约2.7万字。其中,正文包含7个部分,分别是:一、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二、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三、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四、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六、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七、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白皮书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布,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白皮书的有关内容,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先生,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女士,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孙书贤先生介绍情况。
孙书贤(刘健摄)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
/p>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同大家共同见证《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的发布,首先,感谢大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践和成就。我们希望白皮书的发布,能够促使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各位朋友,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当前,全球海洋安全、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突出挑战,中国始终积极推进全球海洋治理进程,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行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海和谐之路。
一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守正中创新。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深化对海洋自然规律的客观认识,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中;我们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系统治理,实现了从单一要素向整体施策、由末端治理到全链条管理的转变;我们坚持科技引领、多元共治、全民参与、合作共赢,多角度、全方位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涌现出一批像“厦门实践”一样的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的典范,鲜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地生根。
二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在探索中前行。中国率先提出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海洋保护地体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中国的海域管理模式也从“平面”转向“立体”,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快速发展,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中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等多种综合监测监管手段,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为海洋生态构筑安全屏障。
三是与世界各国凝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年以来,我们累计向国际组织提交各类提案余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资源养护等国际规则制定,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紧密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海洋十年”等重大合作倡议,“蓝色伙伴关系”合作更富活力;我们广泛开展对外援助与培训,为妥善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各位朋友,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全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筑海洋生态文明之基,同走海洋绿色发展之路。
我先简单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p>
谢谢孙部长,下面请郭芳女士介绍情况。
郭芳(刘健摄)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
/p>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代表生态环境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正如刚才孙部长所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怀备至、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
我们坚持系统观念,陆海统筹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正在打造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涉海领域改革持续推进,特别是年机构改革,海洋环境保护的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设立了3个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打通了陆地与海洋、贯通了生态与环境,构建了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部门间合作更加有力,区域间协同更加顺畅。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美丽海湾建设成效不断彰显。中国始终秉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的理念,编制实施了《“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目前正在重点打造余个美丽海湾,在65个海湾正在拉网式进行海洋垃圾清理工作,推动海洋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
今天,我也给各位记者朋友带来了一个小物件,这条漂亮的丝巾其实是由三个废弃塑料瓶制成的,这些塑料瓶都是来自广州南沙区的公益净滩行动。我们努力争取到年能够把全国个海湾都建成美丽海湾,让这条丝巾上描绘的“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愿景成为现实。
我们坚持重点攻坚,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国始终紧盯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沿海战略交汇点,实施重点施治,打了几场漂亮的攻坚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从企稳向好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转变。据统计,年,近海海域海水优良水质面积达到了85%的历史新高,较年增长了13.7个百分点,并且实现“六年连续增长”;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年后就消除了“不健康”的状态。
我们坚持依法治海,海洋生态环境监督执法不断加强。中国始终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海洋,先后3次修正和1次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制修订7部行政法规、10余项部门规章,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始终坚持监管从严、执法从严,累计排查出入海排污口5.3万多个,完成整治1.6万余个,持续开展“绿盾”“碧海”专项监管执法行动,实施三轮中央环保督察,这期间发现并督促整改了涉海突出问题余项。
经过不懈坚持,大家能够感受到,近几年海水更清了、海滩更净了、海鸟更多了、滨海湿地也更美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生动写照和有力实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海、亲海的需求。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借此机会,我诚邀中外朋友到沿海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共同领略中国海湾的环境之优、生态之美、治理之效,我们也愿意和各国一道,交流互鉴,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让蓝色星球永葆清澄底色。
我就先介绍这么多,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p>
谢谢郭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央广网记者提问(赵一帆摄)
央广网记者:
我们知道,中国分布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请问近年来,我们在保护和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后续将如何巩固已有的保护成果?谢谢。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
谢谢您的提问。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的生存、生产、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生态服务。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开展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在现状调查方面,年,我们完成了全国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基本掌握了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分布及生态状况,识别了突出的生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威胁、主要风险。
在预警监测方面,针对重点区域定期开展生态预警监测,发布预警产品,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基础依据。
在生态评估方面,我们定期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状况评价,今年6月,可能部分媒体朋友也注意到了,6月份我们首次发布了《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监测结果显示,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总体以优良为主。
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都已经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保护,并逐步清退不符合管控要求、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的人为活动。
在生态系统修复方面,我们积极调动中央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开展了退化受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一是掌握动态变化,持续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评估,并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二是加强保护管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适时补充其他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同时加强涉及典型生态系统项目的用海用岛管控。三是科学实施保护修复,通过分类施策提高保护修复的科学性,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保障修复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将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开展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赵一帆摄)
中国新闻社记者:
白皮书介绍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有关情况。我想了解一下,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是如何以法治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谢谢。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
感谢你的提问。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保障。我们常说,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依法治污就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海洋。对于您刚才关心的问题,我想从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首先是立法方面,中国制定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就是《海洋环境保护法》。从年以来,进行了3次修正和1次修订。特别是去年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由原来的十章97条,修改为九章条,增加了27条,其中只有8条是没有任何修改的,有许多制度创新和务实举措,比如,将陆海统筹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重点针对海洋垃圾治理、入海排污口监管、入海河流污染防治作出了详细规定,并增加处罚事项,加大处罚力度,丰富计罚方式和处罚手段等。
《湿地保护法》《渔业法》《海警法》则分别对滨海湿地、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执法作出了明确规定。
不仅在国家层面,沿海各地地方层面也在积极进行地方立法,比如,海南省出台了珊瑚礁砗磲保护规定,厦门市出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与栖息地保护的规章,效果很明显,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60头已经增加到现在的近80头,据说厦门市民在中心城区都能看到中华白海豚的身影。
在执法方面,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海警局等部门建立了监管执法机制,在常态巡查执法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绿盾”“碧海”专项监管执法行动。从年—年,检查海洋工程、石油平台、海岛、倾倒区共1.9万余次,查处违法围填海、非法倾废、破坏海岛等案件余次,严厉打击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还将继续配合立法机关做好《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工作,健全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用法治力量守护海洋生态环境。谢谢!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提问(栾海军摄)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请问当前的进展和成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推动地方做到因地制宜,更好实现“一湾一策”“各美其美”?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谢谢。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刚才给大家看了美丽海湾建设的成果。美丽海湾建设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我们现在的推进还是很顺利的,效果也是很明显,主要是做了三件事:一个是“三个五年”的顶层设计;一个是“一湾一策”综合治理;还有就是基层创新“示范引领”。
首先是“三个五年”的顶层设计。大家都知道,环境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久久为功,我们从“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开始,坚持“三个五年”持续推进,力争到年全国个海湾都能够建成美丽海湾。目前,全国沿海11个省(区、市)都已经制定了省级的建设方案和个具体海湾的实施计划,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规划布局和实施体系。
其二是“一湾一策”综合治理。对那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海洋生态的修复恢复,以及媒体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