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绿色债券
TUhjnbcbe - 2024/9/8 16:27:00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年

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年版)〉的通知》,随文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年版)》(以下简称“版目录”或“新版目录”)。这是中国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首次更新,也是标志着绿色债券分类标准统一的重要文件。版目录将于7月1日正式生效。

生态环境产业支持项目细分

1.1绿色农业

1.1.1农业资源保护

1.1.1.1现代农业种业及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

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产业化工程,良种示范区,研发平台、服务平台等建设,以及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保护及管理工程。

1.1.1.2农作物种植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和运营

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因地制宜开展的零星分散耕地整合归并、土地复垦及耕地提质改造工程;在永久基本农田开展的退化耕地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中被占用耕地表土剥离用于新增耕地、劣质地或基本农田整备区耕地土壤改良工程,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耕地保水保肥、污控修复等活动。其中,禁止开垦、复垦严重沙化土地,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开垦、复垦耕地,禁止违规毁林开垦耕地。

1.1.1.3林业基因资源保护

林业基因(遗传)资源调查、监测与信息化平台建设,林业基因(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工程(原地或异地保护、保存设施、保护区建设等),乡土树种、经济树种、速生树种的育种、驯化和生物勘探工程,良种利用工程,侵入物种防控等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政策、规范、标准的林业基因(遗传)资源保护工程。

1.1.1.4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建设和运营

为改善水域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渔业生物卵子、幼体或成体,恢复或增加种群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生物群落结构的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建设和运营。

1.1.1.5有害生物灾害防治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农业、林业病虫害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活动,以及以资源化利用为手段,治理外来入侵物种的活动。

1.1.1.6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为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展的农村山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活动。如低效闲散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和空心村整治,以及为提高耕地质量而进行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污控修复等活动。

1.1.2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1.1.2.1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通过推广抗病虫作物品种,使用“以虫治虫”“稻鸭共育”“生物生化制剂”等生物防治技术,使用“杀虫灯”“防虫网阻隔”等理化诱控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开展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活动,以及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使用量零增长活动等。

1.1.3绿色农产品供给

1.1.3.1绿色有机农业

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消费及大宗绿色农产品贸易活动;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相关设施建设。产品及其生产环境需符合有效期内《有机产品》(GB/T.1-GB/T.4)国家标准,原农业部环境质量标准和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动物卫生等7项通用准则性标准,以及45项产品质量标准;产品标注需符合原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号发布)。大宗绿色农产品贸易活动主要适用于获得国际相关认证体系可持续证书的农产品。

1.1.3.2绿色畜牧业

为推进畜牧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而进行的绿色畜牧业工程,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畜禽养殖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高架床等环保型养殖设施建设、构建“养殖+沼气+种植+加工”的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

1.1.3.3绿色渔业

碳汇渔业及净水渔业、稻渔及盐碱水鱼农综合利用、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及不投饵网箱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环境友好型渔业生产;水产养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以及渔业资源养护设施建设和运营,如养护型海洋牧场建设和运营等。

1.2生态保护与建设

1.2.1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1.2.1.1天然林资源保护

为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开展的森林病虫害等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管护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林抚育保育基础设施建设(如天然林场内林场管护用房、供电、供水、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林退化修复工程(如采用乡土树种的坡耕地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抚育性采伐等);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前提下国有林区转产项目建设(如不破坏地表植被、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提下的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特色种养殖等)。

1.2.1.2动植物资源保护

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渔业资源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活动。

1.2.1.3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运营

为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在其天然集中分布区、自然遗迹所在地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保护区域(含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活动,包括出于保护目的的居民迁出安置、保护区管控设施建设和运营,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核心区内禁止),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珍稀濒危动植物繁殖、驯化等教学科研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仅限于外围区)。

1.2.1.4.生态功能区建设维护和运营

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功能退化的区域进行的治理、修复和保护工程建设,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1.2.1.5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建设

为保护生态环境,在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耕地实施的有计划、有步骤停止耕种,因地制宜种草造林,恢复植被,抑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活动;以及为抑制草场退化,开展的禁牧封育、草原围栏、舍饲棚圈、人工饲草地建设等草原生态保护设施建设活动。

1.2.1.6河湖与湿地保护恢复

因地制宜采取治理、修复、保护等措施,促使河湖、湿地原生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增强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活动。如污染物控源减污设施建设、河滨湖滨生态缓冲带建设、乡土物种植被恢复、河湖有序连通、生态调度工程建设,防洪、防岸线蚀退设施建设等。

1.2.1.7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

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西部高原生态脆弱区、北方风沙源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等高强度国土开发区等关系生态安全核心地区,基于各自经济、生态功能定位和重点生态安全风险,开展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如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以及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河湖水系连通、岸线环境整治、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手段开展的系统性综合治理修复活动。

1.2.1.8重点生态区域综合治理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岩溶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青海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如防风林建设、退耕还草还林、湿地恢复和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1.2.1.9矿山生态环境恢复

对矿产资源勘探和采选过程中的各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采取人工促进措施,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逐步恢复与重建其生态功能的活动。如矿山废弃地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河、湖、海防堤等重要设施或重要建筑附近矿井、钻孔、废弃矿井回填封闭,矿山土地复垦,沉陷区恢复治理,矿山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治理,尾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土地占用等。

1.2.1.10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采用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造林等植物治沙措施,建设机械沙障和植物沙障等物理治沙措施,在水资源匮乏植物难以生长地区使用土壤凝结剂固结流沙表层等化学治沙措施开展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活动,以及在石漠化地区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造林整地,生态经济林营造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营造建设,封山育林等石漠化综合治理活动,以及通过治坡(梯田、台地、鱼鳞坑建设等)、治沟(淤地坝、拦沙坝等)和小型水利工程等工程措施,种草造林等生物措施,蓄水保土农业生产和建设项目开发方式开展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活动。

1.2.1.11水生态系统旱涝灾害防控及应对

自然水系连通恢复、水利设施建设、湿地恢复、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建设等水生态系统灾害防控及应对设施建设和运营。

1.2.1.12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

华北、东北等地下水超采区开展的灌区节水改造、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以节水为目的的农作物种植品种结构调整、工业节水改造、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调水水利工程、地下水水源置换工程、生态补水等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活动。

1.2.1.13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采煤沉陷区开展的土地整治、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等生态恢复活动,以及采煤沉陷区影响范围内居民避险搬迁、基础设施和和公共服务设施修复提升、非煤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建设等活动。

1.2.1.14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

为保护近岸海域、海岸、海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实施的海域综合治理、自然岸线修复、海湾整治等活动。

1.2.2生态产品供给

1.2.2.1森林资源培育产业

林业良种生产、苗木培育,以及森林营造、抚育、森林主伐更新等森林资源培育活动,以及符合《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GB/T)、《中国森林认证产销监管链》(GB/T)等相关标准要求的可持续经营活动。

1.2.2.2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产业

在保持林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前提下,在林下或林间空地种植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药材、食用菌、饲草、蔬菜,以及林下养殖家禽、放牧或舍饲饲养家畜等活动,以及符合《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GB/T)、《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LY/T)等相关标准要求的绿色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绿色产品生产与贸易及相关的平台建设。

1.2.2.3碳汇林、植树种草及林木种苗花卉

具有显著碳汇效应或具有显著改善环境、净化空气作用的林木草植培育、种植活动。支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林木种植活动。

1.2.2.4森林游憩和康养产业

在不破坏地表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依托森林、草地、湿地、荒漠、高山、湖泊、河流、海岸带和野生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观资源开展的游览观光、休闲体验、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设施建设,以及符合《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GB/T)及相关标准要求的可持续经营活动。

1.2.2.5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性运营

依托森林、草地、沙漠、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的以保护为目的的开发建设,如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荒漠公园等建设和运营,以及在允许的区域内符合《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GB/T)、《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自然保护区》(LY/T)、《中国森林认证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LY/T)、《中国森林认证野生动物饲养管理》(LY/T)等相关标准要求的可持续经营活动。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于年。当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39号公告,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必须投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年版)》(以下简称“版目录”)界定的绿色项目,包括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6大领域。版目录由此成为国内第一个绿色债券标准。此后,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分别就绿色债券的发行工作颁布了指引,均引用版目录。

年1月,主管企业债的发改委印发《绿色债券发行指引》,鼓励发行企业债券投向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等12大类的项目。此指引当时被市场认为是另一个绿色债券标准。此外,中国企业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时,通常会将国际认可度较高的《绿色债券原则》(由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编制)或《气候债券标准》(由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编制)作为参考依据。

在发行绿色债券时候,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往往根据发行市场、债券类型等因素确定遵循一个或多个绿债标准。但是国内外的绿色债券标准有所差异,例如煤炭的清洁利用,国内标准认为是绿色项目,国际标准通常认为其不具有绿色属性。国内的两个绿色项目标准之间也有差异,从行文格式到内容都略有区别,有时候会使债券发行人和投资人感到困惑。

年3月,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制定我国首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了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的界定与分类,为绿色债券目录的更新奠定了基础。新版目录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年版)》为基础,于年7月推出征求意见稿。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绿色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产业政策和相关技术标准的持续更新,对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更新迫在眉睫。在各方期待下,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于年4月联合了发布新版目录。版目录对绿色债券支持领域和范围进行科学统一界定,对国内两个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的范围进行了统一,并逐步实现国内与国际通行标准和规范的趋同。

版目录将绿色项目分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6大领域。

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能效提升、可持续建筑、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交通6个二级目录;清洁生产产业包括污染防治、绿色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4个二级目录;清洁能源产业包括能效提升、清洁能源2个二级目录;生态环境产业包括绿色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2个二级目录;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包括能效提升、可持续建筑、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绿色交通、生态保护与建设6个二级目录;绿色服务包括咨询服务、运营管理服务、项目评估审计核查服务、监测检测服务、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5个二级目录。

二级目录又进一步细化为三级和四级。四级目录已经具体到项目名称,并附带对该项目的说明或条件。譬如,目录对太阳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提出“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最低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9%和21%”等具体要求。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生态环境产业项目背景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

2.1生态环境产业项目提出的背景

2.2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

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3.3营销策略

3.4市场分析结论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

4.2场址建设条件

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5.1项目组成

5.2生产技术方案

5.3设备方案

5.4工程方案

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6.1总图运输

6.2场内外运输

6.3公用辅助工程

第七章节能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节能措施

7.4节水措施

7.5节约土地

第八章环境保护

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8.2环境和生态现状

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8.4环境保护措施

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

8.6公众参与

8.7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2消防安全

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1组织机构

10.2人力资源配置

10.3项目管理

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

11.1项目建设管理

11.2项目监理

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1投资估算

12.2资金筹措

12.3投资使用计划

12.4投资估算表

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

13.1总则

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3.3招标内容

13.4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4.4财务分析

14.5不确定性分析

14.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

15.1风险因素的识别

15.2风险评估

15.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

16.1结论

16.2建议

附表:

关联报告: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申请报告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建议书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生态环境产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态环境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绿色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