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得从18年前说起。
话说,年12月24日早上五六点,天尚未破晓,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深沪镇首峰村渔民,已经62岁的施修河,和往常一样,拎着锄头在离岸多米的中潮区耙蚌蛤。
这天的气温特别低,尽管刮的是南风,走在海泥上,仍然有种刺骨的痛。
但是,顾不了许多,趁着大潮退去,潮位降得如此低,是耙蚌蛤的大好时机。
让施修河万万想不到的是,除了收获许多平时难得的肥美蚌蛤外,他还意外收获到了一件宝物。
东方曙光冲天射出,黝黑的海泥里闪烁着一小块亮亮的东西。
这是什么东西?
施修河迎着亮光走近,发现它属于凸在海泥上的一根长长的椭圆的物体。
施修河不假思索地用锄头将海泥刮开,椭圆物表面呈现暗淡的铜色。
周围的渔民被这铜色吸引,围了过来,七言八舌,说,哇,是啥宝贝?应该是金子,而且是大块的金子!
施修河一激动,胸腔里的心脏咚咚狂跳,手脚加快,继续铲拨开海泥,咦?宝贝的表面上竟有字——这是什么字?
大家都挤着去看那字,有人的眼睛都快凑到宝贝上,叫道:“嘉靖,这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文物啊。”
说话的人,像是很是懂历史。
既然是文物,那就得上交国家,施修河招呼大家帮忙铲挖。
好家伙,这宝贝长不足一米,身上阴刻的文字是:“温字捌号,嘉靖三十二年孟春吉日,温州府铸造,耆民张元钲铜匠池魁,铳重贰百柒拾斤。”
原来是一支铜铳,铜铳净重竟有斤!
无独有偶,在大家围着观看这支铜铳的时候,同样是深沪镇首峰村的渔民施性造,也在同一时间,在离这儿不远的海滩上,挖掘出了一门有多斤重的铁炮。
铜铳和铁炮都上交到晋江博物馆,由该博物馆珍藏了起来。
在晋江博物馆任职,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粘良图,根据铜铳铁炮出土的位置,查阅了大量史实资料,发现清人《台湾外记》一书记载有一场发生在此地的战斗,称之为“盐田之战”。《晋江史话》对此战的记载更详细:年,郑成功之子郑经退守厦门及沿海一带,与清军相持不下。清康熙十八年(年)农历四月十八,郑成功的将领郑时英为垄断盐业,遣派右协副将杨忠破坏相邻的清军盐埕。杨忠率船泊深沪,8天后,潮落尚未退兵。清军带骑步兵千人连夜围剿,杨忠投海,战船沉没。
文物专家对这两件宝物的考证鉴定是:国家一级文物,或为郑成功军队指挥舰上所有。
晋江博物馆馆长吴金鹏兴奋地说,如果粘良图的推断符合史实,那么,杨忠的战船就应该在出土的铜铳铁炮的附近,则在这一带进行考古探测,将会有更大的发现。
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负责组成的国家历史博物馆、海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及福建的福州、泉州20多名水下考古专家组成水下考古队进驻在深沪海湾开始作业。
在距深沪海底森林公园海岸约米远的海底,声呐设备探测到一组黑色的断裂层面,类似沉船的轮廓。
但是,中国水下考古队队员、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人员张红兴两度下水,大约下沉了2.5米左右就到海底了,海底沙多,能见度差,除了看到排列十几米长、大小不一的石块,并没有看到沉船。
泉州深沪这边没有找到沉船,不免让人遗憾万分。
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
一年之后,即年3月,漳州市东山县传来好消息。
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声称说:“东山岛冬古村渔民在捕鱼过程中,发现了一艘沉睡海底三百多年的古战船。”
实际上,自年初,冬古村民兵群众已多次打捞出水中文物,有铁战炮(已打捞出4门),铜铳(铜制)7支,二枚“永历通宝”,还有水雷、地雷、黑色火药、瓷器等。
这些,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直到年3月4日,东山岛冬古湾造船厂的某工人拿着一些青花瓷碗碎片,走进东山县博物馆报告,说起冬古湾海域的古代战船。
陈立群这才意识到冬古湾将有重大文物出现,并于当日赶到了现场。
古战船遗址所在是渔民频繁捕鱼的海域。渔民们为了泊船方便,早些年,集资在海边围起了海堤。
年3月3日那天,渔民们在捕鱼区下网捕鱼,突然水中的鱼网被硬物挂住,拉起一看,不过是些破碎的瓷片。
开始,大家并不大在意。
当天是天文大潮,退潮之后,沉在海底的古战船露出了水面,一名造船厂工人惊诧之余,捡了一些碎瓷片,送到博物馆,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台湾外记》以及《先王实录》、《海上见闻记》等许多历史文献都有郑成功在东山岛招兵、操练水师、造船,把东山岛作为重要军事基地的记载。
的确,东山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戚继光曾为抗倭在岛上修筑铜山古城,施琅统一台湾也是从东山出兵的。
如果不出所料,该艘古战船应该就是那个时期郑成功的战船。
国家文物局、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接到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的报告,经过论证,一致认为这将是我国一次郑成功古战船重大的水下考古发现。
年11月16日,“东山冬古湾郑成功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组”成立,正式对郑成功古战船遗址进行发掘。
年8月,打捞出了三块长1米多、宽20厘米的古战船船板,还有陶器、瓷器、铁块等。
9月,打捞出一批珍奇文物,有块古代军士士兵作战时穿的铠甲叶片、红色印泥盒、铜烟斗(长2.5厘米)、黑色石质小墨砚、金属油灯、青白釉碗、茶杯、赤色瓷碗、青白釉碗,盘底写有“合兴佳器,玉叶为记”等字样,还有白色茶杯盖。还挖出大量黑色火药。
专家们分析,有资格使用这些东西的,应该是郑成功的高级将领,沉船可能是郑成功的中军船。
不过,真相到底如果,尚需深入考察。
实际上,海底考古,难度是比较大的。
单就从年11月到年4月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所需经费就高达万元,漳州市政府拨款万元,共余款项由国家补助。
下一步,水下考古队准备把做好的钢架投放到海底,目的是沿着海岸线筑起一个长米,宽40米的钢坝,以对沉船遗址进行圈围。
这个钢坝,单单钢材,就要10吨的钢材。
由于沉船遗址大概在距离海面五六米深的海底,大钢架投放入海后,还要在上面连接钢管,使其高出最高水位,然后在上面搭起木板,考古人员可以在上面行走,甚至连汽车都开得上去。
也就是说,真正的物的发掘工作还没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