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传承北极阁文化书写江苏气象新篇章中国气
TUhjnbcbe - 2024/8/28 17:05:00

郁郁葱葱的北极阁,自南北朝时期就与气象结下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江苏省气象局就扎根于此,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怀下,一代又一代气象工作者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新奉献,气象事业从小到大、由点及面、茁壮成长,谱写了江苏气象事业发展70年的壮丽诗篇。

70年,艰苦创业,不懈努力。年到改革开放前,是江苏气象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气象部门归部队建制。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签署发布气象部门转建命令,江苏省气象工作遵循“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同时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开始进行全省基本气象台站网建设,并对外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开展民航气象保障工作。年,实现区区(专区)有台、县县有站,进一步打开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局面。

70年,开拓进取,创新奉献。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气象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在经历管理体制多次变化后,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共同支持气象现代化的新格局。江苏省气象部门始终把气象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积极推进气象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服务的经济效益。年,建立全国领先的天气预报专家系统;年,组建省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年,建成全省无线通信网,短期MOS客观指导预报实现全自动化;年,恢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年,开通“”电话气象信息服务热线;年,首批10个国家基本站完成自动化建设,“”工程全面投入业务使用;年,全面启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年,开通全省2兆以上数字专线。

70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近年来,江苏省气象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与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积极融入国家和江苏重大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共同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组织部署,构建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时序推进的政府主导工作机制。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气象科技人才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动力加强,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不断显现。

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江苏省气象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推进全省气象部门党的建设;深入落实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深入推动全省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解放思想,担当作为,服务于国家及江苏重大发展战略和民生福祉,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气象力量。

综合观测

全面快速洞悉“风云变幻”

目前,江苏省初步建成了较为先进的综合观测网。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点达个,陆地自动气象观测站距从15公里加密到7.5公里,新建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三维雷电观测站、大气成分观测站、高精度温室气体及边界层生态梯度观测站、水上平台观测站等观测设施。启动建设苏北龙卷监测预警试验雷达网和南京特大城市综合大气垂直廓线观测建设工程,建设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和通州湾气象观测站。年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全省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维修时效在2.5小时以内,区域自动站到报率一直保持在99.99%以上,业务可用性保持在99.9%以上。全省近九成的市、县气象局完成具有江苏气象科技特色、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的台站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南京和大丰、东山、西连岛分获首批中国百年气象站和五十年气象站认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中心也将于年投入业务试运行。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气象应用深度融合,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气象信息业务生态体系在江苏初步形成。以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中心建设为契机,高起点规划,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完成以CIMISS为核心的统一基础数据环境、基础设施资源池和数据加工流水线建设,初步建成扁平化信息管理与业务体系。全省自动站、雷达等各类气象数据采集时效明显缩短,区域自动站等采集密度由10分钟加密到1分钟级,到达业务桌面时间由几分钟缩短到60秒以内。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资源集约化率达到90%以上。

南京北极阁。

预报预测

精准预报预警与气象灾害“赛跑”

年1月24至28日,江苏南部连续出现两次强降雪过程,降雪范围广、强度大,积雪冰冻明显。气象部门提前5天准确预报暴雪落区和量级,为各地保障社会生产、百姓生活、安全出行等及时提供最新气象信息。目前,江苏正全面推进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现本省3公里以内精准预报,时效延长至10天。形成重点区域1公里、0至2小时内逐10分钟滚动,时间分辨率为10分钟的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产品。

借助雷雨大风分级预警技术,江苏气象部门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一体化业务平台和强天气综合报警追踪平台;完善省市县一体化强天气预警业务体系,增加应急预启动环节;制定龙卷研判标准,明确预警信号制作发布技术标准;建立海洋预报集约化业务流程,制定海区大风、海雾预警信息发布规范。

目前,江苏已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有关工作纳入《江苏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等纳入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和《“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经省政府同意,制定的《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实施细则》指导各级地方政府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工作。成立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纳入省“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全省智慧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注册信息员人,市、县级预警发布机构覆盖率分别达%和78.13%。

江苏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

公共服务

气象服务信息进入“千家万户”

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是江苏气象防灾减灾矢志不渝坚持的目标和宗旨。近年来,江苏气象部门圆满完成南京亚青会、青奥会、国家公祭日、中东欧领导人“16+1”峰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每年向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报送决策气象服务材料近百期。省领导平均每年对气象工作批示20余次。

生态气象是近年来江苏气象工作的一个重点,气象部门组建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应用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出版《江苏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江苏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连续7年发布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太湖蓝藻、酸雨等6类年度监测评估报告;与东南大学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江苏数据与应用中心;制定卫星遥感业务与科研发展计划,推进卫星遥感数据反演业务。

积极承担全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工作。开展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分析,与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做好空气质量预报。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省政府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制作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精细化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接智慧城市开展城市运行精细化气象服务业务,交通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到定时、定量、定路段。与国家电投江苏公司合作加强海上风电场运维及气候资源应用。联合省旅游局加强灾害性天气旅游安全风险防控。完善渔场天气与海浪联合预报,加强海上灾害性天气联合会商预警信息发布,海洋气象预报时效从72小时扩展至小时,预报区域由近海3个渔场扩展至黄海海域8个渔场。

融媒体公众气象服务在江苏成为主流,气象“两微一端”等新媒体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北极阁文化书写江苏气象新篇章中国气